搜索
师承心得
您现在所在位置 > 首页>医院文化>师承心得

广东省第二批名中医师承项目三月心得——刘兆周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8-05-02

广东省第二批名中医师承项目三月心得

 

起止时间:2018 年 3月 10 日至 2018 年4 月 9  日

继承人姓名

刘兆周

指导老师姓名

邱李华

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

 胃痛、胃痞、腹痛、泄泻、便秘、呃逆、吐酸、反胃、呃逆

本月跟师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少于1000字。可附页)

本月跟师以来,看的比较多的病是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主要是胃肠方面疾病,包括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内科杂病。总的来说,邱老师用药平和,强调调平,补泄兼施。邱老师强调六腑以通为用,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常脾胃同调,寒热并用。虚则补之,热则清之,调气升降。寒热并用不等于不分寒热,杂药乱投,随病情变化而调整。治疗复杂病例,时常注意五脏相关,调它脏以助调理脾胃。

邱老师擅长使用半夏泻心汤类方剂治疗脾胃病,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甘草、人参组成,其辛开苦降,用来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现将其对半夏泻心汤运用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半夏泻心汤的辨证及加减运用

《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要用以治疗痞(脘腹胀满)、纳差(厌食)、呕吐、下利、嗳气等病症。临床当邱老师辨证主要抓其主证及病机要点,认为三个泻心汤证的病机主要是胃阳虚损,表邪化热乘虚入内,寒热相搏,热郁不得外透。而半夏泻心汤证主要是兼挟湿浊或寒饮,症见呕吐等症状;生姜泻心汤证是兼有食积停滞,症见食臭,下利等;甘草泻心汤证是兼有郁热扰神,症见心烦不得眠,嗳气等。在加减运用上,邱老师认为,方中诸药配伍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泄兼施之剂,因此临床当中一定要诸药并用,才能达到仲景之用意,辨证时证候不尽相同,用药亦当有所差别。这种情况下,导师多是调节方中各药的比例,来实现调节寒热等的变化,他认为治疗脾胃病药量及药味不宜偏大,脾胃既病,其受纳及传输等功能亦受影响,药量偏大反会加重脾胃负担,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对于腹胀明显者,他认为可去大枣,大枣性甘,味平,乃滋腻品,原方用大枣是取其补脾益气之功,而用人参及甘草即可达到目的,用大枣反而会加重腹胀。枟医学入门枠中讲大枣“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多食动风,脾反受病。”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导师多原方去大枣。

二、半夏泻心汤证之舌苔、脉象

半夏泻心汤之证多为脾胃病,在病机反映上,舌苔相对于脉象更为直观、迅速,临床中脉象则较为复杂多变,有时不能如实地反映证候的转变,从而不能更好地为临床辨证提供指导。半夏泻心汤证中常见的证型有:偏于湿热者,以苔黄、口苦、嘈杂、吞酸为主要临床特征;偏于寒湿者,以苔白、怕凉、腹痛、下利为主要临床特征;胃热脾寒者,临床既有苔黄、口苦、吞酸的胃热证,又有腹痛、下利、畏寒的脾寒证;痰气痞者,多伴有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滑等症。例如偏于湿热者脉象当以濡数为主,而临床当中部分患者有明确的苔黄、口苦、嘈杂、吞酸等湿热征象,脉象却表现为迟缓,

因此导师强调一定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苔脉象,以对证施药。

三、用党参或太子参代替人参

在用半夏泻心汤时多用党参代替人参,一则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痞证,乃是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司而致胃脘部痞满不适。人参大补元气,为温补峻烈之品,是峻补五脏阳气之药,救逆固脱,药力强而持久,常用于急危重症病人之气虚欲脱之证;而党参药力不及人参且不持久,为平补和缓之品,滋养强壮,扶正祛邪,是滋养脾胃之要药,多用于慢性虚弱性疾患。故这里补益脾胃之气用党参即可达到良效。而对于部分辨证偏热者邱师多用太子参代替,太子参甘,微苦,性平,认为其相对于党参来说偏于凉性,故可用太子参来补益脾胃。

 

                                                                   签名:刘兆周

                                                                          2018424


关注我们微信

医院总机:86888565        急诊电话:86888120

投诉电话:13632225470      医患办:86888565-8200

预约电话:86892106 (8:00-11:30,14:30-17:30) 

扫黑除恶举报电话:13632225470 邮箱:605804967@qq.com

总院地址:花都区迎宾大道8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