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法是选用具有活血祛瘀、温经止血、通络止痛、散寒通痹等作用的药物,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强筋健骨、行气止痛等作用。
敷药疗法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直接作用就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和吸收,进入体内,随血液的运行到达病所,发挥药理功效而防病治病。2、间接作用就是药物通过不断地刺激敷药部位的皮肤或穴位,来调节机体的神经、体液、组织、器官等的功能而防病治病。
1、双柏散外敷治疗盆腔炎
中医认为盆腔炎的发生主要是湿瘀之邪蕴于子宫、胞脉,致冲任带脉功能失调,胞脉失畅而出现小腹疼痛或少腹疼痛,或伴带下异常,经期异常等临床表现。本病急性发作时,病情重,病势凶险,病因多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故临证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本病病程缠绵,病情顽固,易于反复发作,导致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之气血相搏结,凝聚不去,日久难愈,耗上气血,虚实错杂,临床以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肾虚血瘀证多见。临床上除辩证内服有关方药外,还常以双柏散外敷下腹部,活血化瘀、消徵止痛,起到改善盆腔环境,消炎止痛的效果,减少了慢性盆腔痛、不孕、痛经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2、中药外敷治疗痛经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常见的分型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湿热蕴结。临床上除辩证内服有关方药外,还常以中药外敷下腹部配合治疗,如寒凝血淤型用吴茱萸热奄包热敷,气滞血瘀型可用云南白药膏贴脐治疗等。
此外,中药外敷对于治疗月经诸症、妇科炎症、癥瘕、妇科术后病症等都有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