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生死时速」
“三分钟后到医院”,这是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李晨医生,在胸痛微信群里与基层医院医生的一句日常对话。为了提高对胸痛病人的抢救成功率,胸痛群里的医生们对话通常以最简短明了的字句进行。
“只想全力以赴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随着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绿色通道运作越来越成熟,除了花都区部分基层医疗单位以外,由于交通来往上的便利,白云区中医院也加入了该联盟。
3月10日早上,白云区中医院急诊科来了一位66岁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男性患者,病人出现了顽固性低血压80/35-45mmHg、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只有30-40次/分,伴有牙关紧闭、鼻腔出血。
当天白云区中医院急诊科值班的伍树潜主任,是一位资深的急诊科医师,对于处理这些急危重症患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积极溶栓的同时,请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会诊。
3月10日早上,白云区中医院急诊科来了一位66岁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男性患者,病人出现了顽固性低血压80/35-45mmHg、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只有30-40次/分,伴有牙关紧闭、鼻腔出血。
当天白云区中医院急诊科值班的伍树潜主任,是一位资深的急诊科医师,对于处理这些急危重症患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积极溶栓的同时,请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会诊。
“这个病人的抢救过程太艰辛了,我们手术医生的压力也很大,他的病情太凶险了,只要稍有不慎病人就可能死在手术台上,那样病人家属可能不会理解!但当时我们没有想太多,只想全力以赴地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术后李幸洲医生说。
手术中
术后一周患者恢复良好
“再等下去就救不回来了,我心急如焚!”
像这种抢救场面,在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急诊科与介入中心之间,差不多每天都出现。
上面这个病人的病情还未完全趋于稳定,3月11日早上九点多,急诊科又接诊了一位自认为“低血糖症”的70岁女性患者,但经心电图检查提示,这是一个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当时陪伴患者来就诊的只有其老伴,直到病人出现休克症状,其儿子还未赶到。王锐用电话和她儿子沟通,她儿子表示一定要积极救治,但其老伴却固执地认为病人只是低血糖,不让医生手术,最后好说歹说把病人送到了介入室,老人一直待在介入室内不肯出来而无法手术。
王锐医生说:“眼看着这个病人的情况越来越差了,再等下去可能就救不回来了,当时我心急如焚!幸亏最后病人的儿子及时赶到,才给病人带来了生机。面对这些不理解配合的家属时,我们医生不想白白错失挽救病人生命的机会,有时会很焦急。”
术后病人情况稳定,李幸洲医生(中)在查房
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通常都比较紧急,一般以中老年人为主,通常发病时儿女都不在身边,为了争取最佳手术时机,心血管科的医生有时会用电话通讯,与可以做决定但又未能及时赶到医院的病人家属沟通。
另外一例56岁男性心肌梗死患者,胸闷不适半天入院,手术前后对比。
病人术前心电图
手术取出的大血栓
“虽不在抗疫一线,但一刻也没闲下来过。”
王锐和李幸洲负责本月的二线值班,他们每天不是在介入室做手术,就是在病房里忙着处理术后的患者,想睡一个安稳觉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奢侈的想法。
前面几个病人刚刚趋于稳定,3月13日下午15:30,急诊科又来了一位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的44岁男性患者,王锐和李幸洲立即判断出要为病人做电复律术,这个病人很幸运,在王锐和李幸洲的努力下,一次即复律成功。
王锐医生说:“我们经常在死神手里抢人,为了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手术治疗,为心肌梗死的患者赢得最佳的抢救时机,有时我们会比病人家属更着急。”
据王锐介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段时间内,虽然没有亲自上抗疫一线,但心血管内科的医生们并没有闲下来。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除了成功地抢救了以上几例极为凶险的危重症患者以外,每天还为很多其它心血管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好急诊手术与新冠肺炎防疫工作的关系时,王锐医生说:“我们医院有一套完善的疫情防控指引,我们心血管科里大家分工明细,术前有专人负责对病人作流行病学史调查,病人急诊手术后在新冠核酸检测结果未出来之前,都是单独住在过渡病房的,以确保不会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团队,于2017年成功创建了标准版的国家级胸痛中心。在蒋守涛副院长(兼任心血管内科主任)的带领下,心内科团队人才梯队结构合理、胸痛绿色通道运作速效成熟,随着团队运作更趋完善和技术日渐提高,影响力由区内提升至区外,极大地提高了心血管疾病患者救治的成功率,有效降低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致残率,实现了区域协同救治的团队目标,给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通讯员:熊秒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