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体检客户在体检过程中会接到医生的电话,说自己的心电图提示频发早搏,需要前往心血管内科门诊进一步咨询。当医生询问是否有心慌、心悸等不适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十分诧异:“我没觉得心脏不舒服呀!”。那到底“早搏”是什么意思呢?需不需要治疗?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早搏又叫做“期前收缩”,是指心脏在规则跳动(每次心跳的间隔时间基本相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了提前的跳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通俗一点讲,就是在原本规律的心跳节律中突然有一下提前了,也可以理解为原本固定的节拍中突然有一下“抢拍”了。
举个栗子:
正常的心脏跳动是富有节律的:
咚~~哒~~咚~~哒~~跳一下,停一下,跳一下,停一下。
“早搏”是在该停的地方提前跳了:
咚~~哒~~咚哒~~~~咚~~哒~~咚~~哒~~,跳一下,停一下,跳一下,提前跳一下,延长时间地停一下。
“早搏”有什么症状呢?
早搏患者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尤其对于儿童来说,很少自己感觉出来。
一部分患者仅仅会感到心“跳”了一下,有一少部分患有频繁早搏的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和疲乏等不适症状。
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患者的敏感性、早搏持续的时间、早搏发作的次数以及伴随的基础疾病、全身状况等。
“早搏”需不需要治疗呢?
早搏可以发生在没有心脏病的健康人群,称为功能性早搏。也可以发生在有心脏病基础的人群,称为器质性早搏。
功能性早搏:
导致功能性早搏的原因很多,如:
情绪波动大(紧张、焦虑)
身体疲劳
饮酒过度
药物影响(服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生素等)
功能性早搏,特别是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室早负荷<10%或室早<10000次/24h的无症状低危患者,通常无须治疗。患者可以保持好心情舒畅、规律作息,消除自身的顾虑,避免过量饮酒、浓茶或咖啡等。
对于症状比较明显、难以耐受的功能性早搏,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症状好转之后,即可停药。
器质性早搏:
器质性心脏病的人会发生早搏,例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心脏瓣膜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甲亢等都能造成早搏,尤其像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等严重损伤心室肌功能的疾病更容易造成室早;腹泻情况严重、大量使用利尿剂等造成电解质紊乱也会引起早搏的发生。
这种器质性早搏要引起重视,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病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可逆性因素如低钾血症、感染等应积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纠正。
日常生活中要如何改善呢?
(1) 注意休息,晚上宜早睡,不要熬夜。有失眠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些镇静剂或安眠药。
(2) 不吸烟,不饮酒,饮食不过饱,少吃刺激性食物如酸、辣等调味品,少喝浓茶或咖啡。
(3) 消除思想顾虑,保持情绪稳定,应经常保持心情开朗,避免过度兴奋或忧伤。
(4) 定期随访,复查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