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下午5点,上了一天门诊的我些少疲倦,抬头见进来患者男子,面色萎黄,双目呆状,其不语,伸手示意我诊脉,查电脑信息35岁,未婚,我顿感精神高度集中。
我问:您哪里不舒服?
其答道:湿热。
又问(诊其右关脉细滑后):有什么不爽?
答(声低状): 湿热!
再问(诊其左关脉弦后): 哪不适?
答(加大了一点声调):湿热啊! 湿热!
再又问(观舌苔白腻后):口味如何? 如有否甜味? 口粘?
答(慢慢抬眼盯着我): 湿热!
还又问:大便如何? 如大便稀否?
答(双目紧盯着我): 湿热啊!
再还问(我放慢语速, 耐心状):如饮食如何? 腹胀否?
答(拖长调):湿热啊!
………
我解释道: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 通过全面收集信息, 才能更好的诊疗! 再问, 还要补充有什么不适否? 他转为悠悠的表情, 淡淡地说:哎!湿热啊!
我处了平淡的疏肝健脾化湿药给他, 并嘱道:我用了治您“湿热”的药,若效果不好来复诊, 或换其他医生复诊看看。他拿到处方后慢腾腾地终于离开了办公室。
讨论:
(1)患者一直说自己有“湿热”,分析有三:一是可能他惯有的认知现在的不适就是“湿热”,另外我们见其面色、舌像、右脉等分析可能其真有“湿”,但“热”症未见;二是可能他来试试医生的诊疗能力,故意不说症状;三是从他的眼神、语态、表情、左脉弦等分析不排除有心理问题,当然也不排除熬夜或吸药的“瘾君子”。
(2)临床诊疗过程故然要“望、闻、问、切”,如对此患者:望其面色萎黄不泽、慢条斯理不欲状、舌苔白腻等可能有脾虚(夹湿?)或气血不足;闻其语声低怯可能气虚(脾虚?)或肝郁;脉之右关脉细滑多为脾虚夹湿,左关脉弦多责肝(肝郁?),综上望、闻、切三诊初步辨证为肝郁脾虚夹湿,然其不配合问诊,奈何!
启示:
(1)作为医者望、闻、问、切等规范的诊疗行为必须遵守,但对于此类患者,我若一定要坚持问到其症状,有可能激化病人情绪,轻则投诉,故只好顺其意,并尽量用安全之药,病历尽量详细记录,也是无奈之举!有一组美国的数据显示约有15%的人可能有焦虑、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问题,若执着一直要坚持正规的问诊而与病人矛盾,给我一刀,不得不防!一已之言,不知妥否?
(2)作为患者是来医院看病的,不是来检查工作及怄气的,基本的配合医生诊疗是起码的要求,利人利己,何其不为?!(卢慕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