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当时,虚寒体质重保健
“冬病夏治” 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哮喘、老慢支、风湿关节炎、脾胃虚寒泄泻等“冬”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冬病夏治”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临床上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中焦虚寒、下元亏损、四肢关节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在春夏治疗都会比其它季节治疗效果好,无论是采用中药内服、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穴位注射等药物治疗方法,还是针灸、拔罐、推拿、药膳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对治疗“冬病”都有效果,只不过在采用天灸的方法,即是在穴位疗法的基础上遵循三伏天的效果更好些。
1. 何谓“三伏”
“三伏” 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2. 三伏贴——简便验廉效果好
“三伏贴”又名“天灸”。首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的描述:“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简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三伏贴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药物与中医经络理论最好的结合。
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 , 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3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
“三伏贴”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 ,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 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
3. “三伏贴”外治要点:
辨证选药——察体质、辨寒热
辨病取穴——分疾病、选穴位
内外同治——三伏贴、加内服
4. “冬病夏治”贵在坚持
“冬病夏治”是针对“冬病”稳定期的治疗,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意义在于减少发病,减缓病情进展。因此即时效果往往不理想,一些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后,常难以坚持3个疗程的治疗。“冬病夏治”30天为一疗程,一般需要连续3年,即3疗程,只要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持药效的发挥,经络才能处于持续兴奋的状态,对病邪的驱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惯性,效果才会明显。而接受“冬病夏至”的患者在三伏天也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克制,不要和正常人一样乘凉休闲和避暑,治养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