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安度一夏
在一年的四季里面,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体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因此,夏季养生在起居情志饮食运动锻炼等方面,都必须顺应夏季阳盛阴虚的特点,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一、起居养生
夏季日长夜短,因此每天适宜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要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但仍然要坚持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以适应夏日的气候。
夏季气候的提点是气温高。湿度。高温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使人的神经反射变得迟钝,胃纳不佳,精神萎靡不振,严重者可出现中暑昏迷症状。同时高温也可增加人的兴奋性,使人烦躁不安、头痛、头昏和失眠。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使汗液不宜排出和散发,也会让人感到烦躁和疲倦。因此,夏季的起居生活要做到防暑降温。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适当午睡。
午饭后,适当安排午睡,对身体健康极为有益。一则可避暑热炎炎之势,二则可弥补夜间睡眠之石足,消除疲劳。研究表明,人的睡眠是“双相位”的,即一天中有两次睡眠峰,一次睡眠高峰在夜晚(称“大睡”),一个次峰在正午(称“小睡”)。据观察,凡有午睡习惯的人,夜晚深睡期和快波睡眠时间都延长,从而保证了次日精神饱满和精力充沛。由于夏季夜间睡眠时间较短,故午睡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2.洗温水澡
酷暑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防暑降温的健身措施。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够锻炼身体。因为温水冲洗时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扩张体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没有条件洗温水澡时,可用温水毛巾探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
3.勤洗勤换衣服
在衣着方面.由于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薄一些,要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易使人生病。
二、情志养生
夏属火,内应于心。夏季暑气当令,火热蒸迫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而心藏神,为君主之官。心神充沛则人体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脏腑功能失调而易于思病。故当炎热之夏日,尤其要重视心神的保养、精神的调摄,以保征人体全身机能的协调旺盛,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
夏季切忌急躁发怒,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宣畅,这是适应夏季的养长之道,这与民间常说“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寓意相通。
三、饮食养生
夏季气候炎热,暑热当令,心火易于亢盛,一般情况下,饮食上宜用清心泻火、清暑之物,如西瓜、香瓜、绿豆、赤豆、苦瓜之类;暑热出汗较多,可适当用些冷饮,补充水分,帮助体内散发热量,清热解暑。但切忌贪凉而暴吃冷饮、冰水、凉莱、生冷瓜果等,否则会使脾胃功能受到影响,甚至酿生疾病。老年人、小儿体质较弱,对于过热过冷刺激反应都较大,所以更不可过贪冷饮之类。
况且,夏季人体气血运行趋向体表.相对而言,消化道的气血供应减少,使脾胃的消化功能减弱,若暑热挟湿则更易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则会出现胸闷、纳呆、肢体困倦乏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等症状。因此夏季饮食又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为原则,也可适当选用具有酸味、辛辣香气的食物,以开胃助消化,增强脾胃的纳运功能。
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被污染而腐败、变质。这个季节是肠道疾病多发高发季节.因此要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人”。对于剩饭剩莱要回锅加热,经常使用的炊具、饭具、茶具等要经常消毒,妥善保管。
四、运动锻炼
暑热使人体汗出较多,易伤阴耗气,若长时间在日光下活动可能引起中暑。所以夏季运动时要避开炽热烈日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锻炼。宜选择运动量较小或适中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练气功等。运动时所穿衣服宜松软、宽大、浅淡、穿脱方便。运动后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些凉开水,切勿用冷水冲头洗澡,以免招致感冒,或引起风湿痹病。
五、中医调理、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 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哮喘、老慢支、风湿关节炎、脾胃虚寒泄泻等“冬”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冬病夏治”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临床上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中焦虚寒、下元亏损、四肢关节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在春夏治疗都会比其它季节治疗效果好,无论是采用中药内服、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穴位注射等药物治疗方法,还是针灸、拔罐、推拿、药膳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对治疗“冬病”都有效果,只不过在采用天灸的方法,即是在穴位疗法的基础上遵循三伏天的效果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