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俊教授治疗中风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简析
住培生 邓宇
中风病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至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致残率高,已成为人类主要的死亡诱因之一。
在我国脑卒中更是位居死亡原因第一位,也是我国成年人致残的主要诱因,根据《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风后恢复期是指中风后2周至半年内的时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
该时期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声音吞咽障碍以及智能意识障碍等,高昂的治疗和后续护理费用成为患者家庭的沉重负担。西医对中风后恢复期患者主要为抗聚抗凝,调脂稳斑等常规治疗,患者的恢复效果并不理想,但中医药在此方面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陈朝俊教授在门诊患者的首诊处方80例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用药分析发现高频药物归经以肝、脾、肺为主; 甘、温药物用量最多;功效以益气活血化淤为主,再根据患者症状加用健脾、祛湿、滋阴、养血、祛风等药物。另外,陈教授常用药物为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等补气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活血化淤;陈皮、法半夏、茯苓等祛湿化痰;石菖蒲、蝉蜕、天麻等平肝醒脑;桂枝、芍药、甘草等温养补虚。通过关联分析可知,常用药对是黄芪-赤芍、黄芪-当归、黄芪-甘草、黄芪-地龙等,无不体现出陈教授“重视温补,攻补兼施,活血祛瘀”的治疗要点。黄芪取当归温通之力,补气而不壅滞; 当归得黄芪益气之效,祛邪而不伤正; 黄芪得地龙通络之助,增益补气活血之效。瘀血的形成大多责之于气虚、气滞,血弱,寒凝和热灼。其一旦形成,则壅滞脉络,气机滞塞,进而影响气血运行。瘀血理论在近代日益受到重视,瘀血闭阻脑窍,局部气机停滞,脑髓失养,即可发为中风。故在大量应用补气药的同时,配伍活血化瘀药也是必不可少的。故补气活血化瘀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