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考核感想
方晓穗
近期,我们医院科教科组织规培阶段性考核,对我们近一年余的规培成果进行了验收。
本次的考核重点,其中一项是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我已经历经了一年多的规培时程,接触了临床上包罗万象的病种及层出不穷的状况,其中遇上心脏呼吸骤停的案例却屈指可数,印象中深刻的案例更是寥寥无几。我也曾多次在ICU、心内科、急诊科等各个科室组织学习了201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以及2015年指南更新的篇章,然而,我仍忐忑,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能让我更自信的应对突发的状况,往往我的情绪会被当时急迫的氛围所影响,进而对于胸外按压的深度,频次,胸廓回弹的要求失了自身的判断,故而影响心肺复苏的有效性。这次的考核,我很不自信。
所幸,医院为我们提供锻炼而入购的模型让我们能有更多的练习。为了更好的应对考核,更重要的是规范自己心肺复苏操作的步骤,建立自己的信心,我与规培的伙伴常结伴练习。
第一次与模型的碰触,我才真实认识到既往自己所做的心肺复苏有多么不规范,细细想来,总有隐隐的负罪感。第一天的练习,我空用蛮力去按压,却达不到该有的深度,频次偏快且力度不稳定,胸廓回弹也达不到要求,结果磕磕绊绊的做完整个流程,有效率只有7%。紧接着的几天练习,按压深度总是我跨不过的障碍,双手掌的瘀青时刻提醒我的失败。皇天不负苦心人,我渐渐找到了感觉:在潜意识中拉紧自己头脑那根弦,同时注意按压过程中,定位准确,保持双手交叉叠掌及手肘撑直等细节的正确性,利用腰背的力量来弥补自身身型的缺陷,并稳住“战略镇定战术紧凑”的节奏,紧张而从容地去完成整个流程,这样一来,频次、胸廓回弹、按压深度等各项得分开始有了起色。看到模型的指示器同时平稳的持续显示三个绿灯,我才稍稍松了口气。
当然,心肺复苏并不仅仅是胸外按压单项的要求,我们所熟知的C-A-B的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的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也是个讲究的技术活,这也让我们反复琢磨了一番。我们反复演练,互相探讨学习各个环节该注意的细节。半个月下来,比起第一次练习的成果,进展还是显而易见的。尽管累,但内心小小的成就感盖过了半个月的辛劳。
这次考核虽然仅是成绩的体现,但我收获的是将“习惯”变成了“本能”。反复并规范的练习操作,除了逐步修正自己不规范的操作,同时是将这项技术成为本能性的反应,那么即使在急迫的时机,也不易失了自己的判断与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