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两种运动疗法介绍
住培医师梁瑛林
正值脑病一区,与大家分享有关中风运动康复的相关内容,以下为大家介绍运动治疗中的Bobath疗法与Brunnstrom疗法。大家都知道,中风病人在卒中恢复期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对后续的功能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康复中使用到的PT,也就是运动疗法,则是卒中康复中不可分割的一环。中风患者接受运动疗法(PT),是应用增强肌力、耐力、关节活动度、协调平衡和心肺功能的活动进行训练,使中风的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我们常使用的是神经生理疗法,其特点是①认知和感知觉训练比重较小②精细运动比重小,粗大运动比重大③与自理和生产技能的关系不密切④注重活动能力。而且其介入患者康复的时机一般较早,通常由运动治疗师来与患者共同执行。我们于临床上,总会看到治疗床上的患者随着治疗师的口令“艰辛”地进行运动,或者治疗师通过托举等协助患者关节运动,还回看到在走廊上边搀扶患者边“劝说”该如何行走等等,这一幕幕都是运动治疗师进行PT训练的过程。但是运动疗法,绝不止以上所简述的这一种类型,其涉及的内容系统非常庞大,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将在于此继续与大家分享。
回到主题上,我们知道中风患者的运动疗法大概是如何操作的,但大家又知不知道,针对中风患者的运动疗法,也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呢?其中常运用到的运动疗法再细分的话,我们称之为神经生理疗法,包括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PNF技术,Rood疗法,运动再学习。这里面最经典的,莫过于Bobath疗法与Brunnstrom疗法这一对看起来“矛盾”的运动模式了。以下将为大家简单介绍这两种疗法的特别之处。
一、Bobath技术(神经发育促进技术)
这一技术特点,简单来说就是诱导患者进行正常模式的运动。
具体内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RIP)和肢位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进行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在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该技术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运动模式,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常用反射抑制性模式、促进正常姿势反应、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关键点的控制、推—拉技巧、拍打、肢体置放和控制、辅助器具、患侧肢体负重等技术进行治疗。
附:人体关键点部位。中部关键点: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近端关键点:上肢的肩峰、下肢的髂前上棘;远端关键点:上肢的拇指、下肢的拇指。
二、Brunnstrom技术特点
简介:让患者随意运动,待肌力、肌张力较正常时,再纠正患者异常的运动模式。
具体内容:早期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并利用各种运动模式(正常/异常)如原始反射、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度。
综上所述,这两种运动模式各有其优缺点,Bobath可使患者按照正常的运动模式进行康复,其诱导患者需采取动作较简单,但是因为其要求较高,康复成功的难度也较大,康复花费的时间也较Brunnstrom更加漫长才看得到成效,患者常没有耐心与信心坚持;Brunnstrom模式则不同,因为早期诱导患者随意运动,患者常可根据自己的“方便”就可以进行活动,通过治疗师的鼓励常常较快能获得很好的自信心,但是社会功能上,却较难得到更好的恢复,因为动作较随意且形成了一种固有思维,要纠正起来难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在康复领域也没有指南建议用哪一种模式较好。而因为医院治疗时长的缘故,在临床上我常见到的都是使用Brunnstrom模式的多,因为常能让患者早期得到令自己满意的效果,至少从心理上得到特别的安慰,有继续坚持康复的信念,但是到后期纠正阶段也常会见到患者无奈地放弃。因此,在这里作此分享,大家可以多留意中风患者运动康复是采用哪种模式的,对患者病情可能的恢复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相信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