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俞云教授切脉针法讲座有感
住培医师 刘春燕
2021年10月27日有幸听到广东省中医院龙顺钦主任讲述其跟师俞云教授学习切脉针法的经历与心得。龙顺钦教授笑称他乃坚定的中医针灸派,坚信经络的存在,目前跟随俞云教授学习切脉针法,受益匪浅,现将心得与大家分享交流。教授本人言辞风趣,理论讲述深入浅出,引发我种种思考。
本人愚钝,教授所述内容遗漏许多,只记得大概:俞云教授的切脉针法,下针前,必先测脉,把握各部气血阴阳。人迎脉推测上部之阳,寸口脉推测上部之阴,太溪脉测下部之阴,附阳脉测下部之阳,各部诊法各有不同。其独创打针器,通过金针和银针进行补泄;切脉时强调快速判断、第一感觉,四部脉之间、两侧脉之间注意比较;用针时,强调医者要静心慎独。初以为俞云教授的切脉针法,似乎与《黄帝内经》中的“遍诊法”有相似之处,查阅《素问·三部九候论》的内容后,发现切脉部位有所不同,但更辩证下针的核心思想一致。《内经》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以除邪疾。”“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张景岳的《类经》中对各部诊脉的位置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如“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即地仓大迎之分,足阳明脉气所行”“中部地,手阳明也。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动脉,合谷之次,大肠经脉气所行也”“下部地,足少阴也,内踝后跟骨傍动脉,太溪之分,肾经脉气所行也”。三部九候的目的,《内经》同时有所论述:“帝曰:以候奈何?歧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写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我认为,两者切脉选取的部位不同,是在时间长河中的发展变迁,若要细细考究,需要大量的工作。但古人在前,今人在后,其中承载的中心思想是统一的,都认为针刺之前,要辨别人体上下阴阳的虚实盛衰,补虚泄实,调平为度。
“万变不离其宗”,俞云教授的切脉针法虽然与古不同,但仍遵循着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其取得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明,中医学核心理论具体一定的系统性、实践性及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