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筋膜间隙综合征
第一次听到“筋膜间隙综合征”这个名词可能比较陌生,但轮转过骨科的朋友们应该对此有所了解。首先,我们先要明白何为筋膜间隙综合征--系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也可以理解为骨、骨间膜、肌间隔及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压力增高而导致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证候群。
筋膜间隙综合征有两点尤为突出:一是确诊困难;二是由此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常导致严重的肢体残疾,甚至截肢。
(图片为转载,侵权必删)
首先,用经典的“5P”征--疼痛、苍白、麻木、无脉、感觉异常诊断筋膜间隙综合征并不可靠,要知道5P征出现时缺血已经发生,不能用于早期诊断。其次出现症状时未必会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临床上筋膜间隙综合征很少导致无脉,无脉多提示血管损伤。
(图片为转载,侵权必删)
在我们临床接触筋膜间隙综合征的过程中,它早期出现的重要症状主要是疼痛,是一种使用杜冷丁都无法止住的剧烈疼痛,以被动牵拉痛为主要特征。此外,它多有以下三个临床表现:一是感觉异常;二是高张力肿胀,多见于张力性水泡;三是皮温降低,伴足背动脉脉搏动减弱。
间室压力测定(ICP)--是我们诊断筋膜间隙综合征最常用的辅助检查。组织内压测定可显示肌间隙内压力可从正常的零骤升到1.33~2.66kPa(10~20mmHg)甚至3.99kPa(30mmHg)以上(图1)。此种压力表明需及早切开减压,否则将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改变(正常压力为10mmHg以下)。但早有研究表明,ICP并不能作为诊断筋膜切开的“金标准”,只能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据前辈们多年的经验可知道:警惕及早期、正确切开是成功防治筋膜间隙综合征的两大要点。
(图片为转载,侵权必删)
以上内容是本人轮转下肢骨科期间的小小心得,还有更多关于下肢健康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解决,最后祝大家都有一双健康的大长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