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 失 的 恭 敬
16级住培生张双双
“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
“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
“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
“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
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丙午月初,因着三和书院刘师的人缘,小辈有幸到曹山宝积寺叨扰几日,空山新雨,雾满青山,寺前荷塘,露满荷叶,我佛观音,抱童笑吟,晨钟暮鼓,经声佛号,让人不由双手合十,心生恭敬。
《华严经》云“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烟布。”与寺庙师父们相处的这几日里,因碰面均要侧身让道,双手合十致以问好,深感合掌对人内心的影响真是妙不可言。《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个合掌,即是合十法界于一心,凝聚所有的心力。所以无论平日的自己是多么的不端庄,多么的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一合掌,便觉内心自然流露出庄严的气质,祥和平安,特别是师父们的合掌,恬静端庄中却又透着肃穆摄受,让人见了便不敢造次,烦躁的身心,也随之安稳,即便心有千般念,也随转恭敬中。
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原认为这恭敬只是求得佛法或其他的一种间接手段和方法,但临行前一晚,幸得宝积寺主持养立法师的开悟,方知小辈如我是多么愚昧和无知。我佛是开悟过证果的,是慈悲且自在的,实在不需我等三叩九拜去恭敬他,即使我们全然不恭敬,甚或侮辱他,对他也毫无影响,但对我们个人本身却影响极大。所谓“恭”者“共心”也,印光大师所说是要我们在面对种种境界人事时,皆能深体佛心,和佛共心,共一柔软谦卑的心,如佛往昔舍身求法的敬心谦卑,自能身在事中,求得其理。故而这恭敬也不是单单指对佛主,而是指对一切众生、真理、事、物的恭敬。
六六老师在陪刘师一家看完张扬导演执导的电影《冈仁波齐》后便发起了今年11月相约从大理磕长头到鸡足山的号召,并从当天开始了每天磕108个头的训练准备,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电影给了六六老师这么大的动力,让她这么个平日走到哪都有一众助理解决生活杂事的人能对自己如此狠心,回来后我便迫不及待跑去了电影院,看完了这部长达2个小时几乎都在磕长头的电影。从电影第一个五体投地的跪拜,到电影结尾的远景,在皑皑白雪的茫茫天地间,朝圣的他们如一尊尊塑像在匍匐着行走,我的内心从犹疑到震撼再到恭敬,是的,恭敬,双手合十的恭敬。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这部被六六老师评价为无聊、一般的电影却让她像永动机一样停不下来的开始琢磨磕头这件事。
影片中赎罪的屠夫在磕头时久久趴在地上,只为等一只甲虫慢悠悠地经过,此时屠夫的内心对自然万物无疑是饱含恭敬的;风雪中生病的小女孩稍作停留后又依然笃定地继续磕头,她还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或许还不曾懂得信仰为何物,只为母亲的那句“要继续磕头,磕头能长见识”,便坚持着磕了下去,不曾有丝毫抱怨和不满,她的内心对长辈和长辈们的信仰无疑是恭敬的;拖拉机车头被撞坏后,推着拖车的几位男子,竟然又重新回到他们推车的起点,一步一拜地补完了因为推车而“错过”了的这段路,我想没有人会因为他们需要推车而指责他们“漏掉”了这一段路,但内心的恭敬却让他们从不曾在关乎信仰的事情上,耍上一丁点小聪明。纵然恭敬的信仰着冈仁波齐的他们依然会失去亲人,依然可能会在朝拜的路上被石头砸伤,但他们却始终未曾对冈仁波齐有过半分的怀疑与不恭。2500多公里的路途,从春到冬,从生到死,他们始终目光如一、步伐稳健的虔诚叩拜。因为恭敬,所以无所求,而又有所求,无所求的是护佑己身的回报,有所求的是祥和而安宁的的内心,是在佛主面前面对自我时的无愧而坦荡。
三和书院每次课前必齐诵“我们共同的使命是: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以及《伤寒论》和《大医精诚》的序,刘师和养立师亦曾多次向我们强调要牢记自己的发心和起心动念,以前总觉自己是足够的善和恭敬,但此次曹山之行,却惊觉自己既往的善和恭敬中藏了多少的贪、瞋、痴、慢、疑。《黄帝内针》使用的特点本应是“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在书院诸位师兄日常的使用中也确实如此,而在我这却屡屡不尽人意,追本溯源,恭敬之心不纯是也。
所谓“恭敬中求”者,是先求之于自心中那份能够降伏骄慢、愚痴的能力。佛法中障碍成佛的,其根本不是别人、别事,而是自我内心的妄想、执着,自我种种见解而产生思想上的迷惑,自我执着而产生自我保护、自私的贪、瞋、痴、慢、疑。如《六祖坛经》云:“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一个坐卧行走皆让众生欢喜的人必然是一个扫去“我执”乌云、心怀恭敬之人。很多学生总是觉得临床遇不到好的老师,老师只会让写枯燥的病历,支使着做跑腿杂事,可当你放下内心杂草丛生的“执”念,想想那些带过你的老师,哪个不是年长于你,哪个不是先你于临床,又有哪个在你提问时会拒绝回答,虽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能带领你的就必然有优秀于你的一面。倘若能将所遇之优秀化为自身十分有二,亦是功德。但若执着于“我执、我慢”,恭敬是假,怀疑是真,共心不存,又何谈纯净的发心和起心动念,又怎会相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若发声,我必回应”的同气相求之感。
孔夫子云“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这个崇尚独狼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里,每个人的心中都应有一个自己的冈仁波齐,在某个睡不着的子时三刻,去叩问内心,在无日无休疲于奔命的争逐中,我是否遗失了什么?